镇江朱姓多称朱熹之后
朱熹
儒里朱氏宗祠 邱隆洪 摄
朱氏宗谱书影
文/邱隆洪
相对于“张王李”等超级大姓,朱姓的存在感要低一些,朱姓是全国第十四大姓,超过1800万人姓朱,约占全国人口的1.29%。江苏为全国朱姓分布第一大省,集中了全国八分之一以上的朱姓人口;朱姓为江苏第七大姓,全省将近230万人姓朱,约占全省总人口约2.74%。朱姓在镇江排名第四,也是人口超过10万的4个镇江“超级大姓”之一,全市超过11万人姓朱,约占全市人口的3.44%,朱姓人口在镇江的分布密度要大大高于全国,平均每29个人中就有1个人姓朱。有报道称丹阳是全国朱姓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县(市),超过3.2万人姓朱。
镇江朱姓的历史
将近1800年
朱姓来源有好多支,《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》收录了朱姓的30多支来源,其中最主要的一支为颛顼后裔,周武王灭商后,封颛顼后裔曹挟于邾(今山东邹城一带),附庸于鲁国,春秋时附从于齐,战国时邾国为楚所灭,其族人去邑以朱为氏,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(今安徽淮北),又称沛国朱氏。这也是后世朱姓多以沛国为堂号的由来。
江南一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朱姓生活。战国时,魏国人朱亥先后助信陵君击败晋、秦军,封偏将军,魏亡后,朱亥子孙徙吴县定居,西汉时的朱买臣,即为其裔孙。这支朱氏发展为后世有名的吴郡朱氏,在六朝时期江东四大望族——“朱张顾陆”中位居首位。这一时期除了吴郡朱氏,还有一支朱氏在江南也相当有名望,即丹阳朱氏,不过这个丹阳,不是指今天的丹阳,而是指当时的丹阳郡(郡治先在宣城,后移建邺,即今南京),西汉有朱浮,任司空,封新息侯,十一传至朱禹、朱卓兄弟,分别任司隶校尉、青州刺史,受东汉党锢之祸,株连被杀,其子孙南逃至丹阳定居,日后名人辈出,至三国时期,已成江东世家大族。
清末在浙江温州出土了晋咸康四年(338年)朱曼妻薛氏买地券,墓主人薛氏之夫朱曼为晋陵丹徒(今镇江)人,三国吴时官任舍人、立节都尉,大概是吴亡后避乱南迁浙江的,这个买地券的出土证实了至迟在三国时期今镇江市域就有朱姓生活、居住,迄今将近1800年。
永嘉之乱时期,北方大批士庶南迁,其中有朱姓侨居南徐州(治京口,今镇江)。至唐宋时期,朱姓已在今镇江市域城乡各地广泛分布,《魏法师碑》碑阴题名所见丹徒东乡村民姓氏、北宋淳化三年《润州砌大市砖街》碑所见镇江城区居民姓氏均有朱姓。
镇江方志记载的侨寓、迁居镇江的朱姓还有:唐代朱放,襄州人,与延陵皇甫兄弟相善,移居丹阳;宋代朱焱,其先兖人,自淮泗迁京口,登咸淳元年进士第,隐居不仕;清代朱昌绪,休宁人,顺治时与弟昌周、昌年移居丹阳,同居练溪,兄弟三人善书画,时称朱氏三绝。
此外,明代镇江卫指挥使司军户、清代驻防京口八旗汉军均有朱姓,清代驻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也有取朱姓的,他们的后代共同构成了今天镇江朱姓的一部分。
镇江朱氏
多尊朱熹为始祖
朱姓是大姓,历代涌现的名人不少,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南宋时期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朱熹,他是儒学集大成者,被后世尊称朱子,其后人遍布江南一带,朱熹由此被尊为江南朱姓始祖。镇江朱姓也多尊朱熹为始祖,不过,由于朱氏支系实在太多,各支追溯的朱熹后裔世系并不完全一致。
《中国家谱总目》收录的镇江朱姓家谱》有20多种,这些家谱记载的镇江朱姓分支主要有:
1.儒里朱氏,始迁祖朱亨三,字文通,元时任山东提刑,父朱寿一,朱熹七世孙,自湖州竹墩迁居镇江,朱亨三押解囚徒过镇江,遂弃官事亲,自镇江徙居润州之东围里(后改称儒里)。朱亨三生三子:双一、双二,双三,双一早夭,双二外迁,双三留居儒里。双三名定,字国泰,后裔分为爵分、东场分、西场分、东分、中分、西分、梓分、曙分等八大分。
2.润东顺江洲朱氏,这支朱氏出自儒里朱氏。朱亨三次子双二公(名安,字国宁)率子太一公迁居开沙,后因开沙坍没,至昶一公(名廷美,字国英)复迁至顺江洲。
3.润东粮山朱氏,始迁祖朱柏,熹七世孙,元至元间教授云阳,因避战乱由云阳隐居粮山,二十世孙朱璨由粮山迁居雩山(今小李村)。
4.京口义村朱氏,始迁祖朱显三,朱熹六世孙,南宋末避兵自润州东圩里(今儒里)迁州南之义村。
5.润东彪林朱氏,始迁祖朱埭,字源基,行万十,朱熹六世孙,原籍浙江湖州安吉,宋末元初人。恒顺酱醋厂创始人朱兆怀出自这支朱氏。
6.润东朱氏,始迁祖朱栋、朱堦,元代人,分别为朱熹四世孙、六世孙,后裔分居丹徒、丹阳数地。
7.月潭迁润朱氏,始祖朱兴,字益茂,行四,南宋初卜居休宁月潭。始迁祖朱正元,字起化,清康熙初年,因贸易自休宁月潭迁镇江。
8.京江白沙朱氏,始迁祖朱岭,字名麓,行万三,宋室南渡时家于京口,卜居开沙。
9.润东芦社口朱氏,这支朱氏亦称朱熹之后,始迁祖朱友成,字咸宁,行志三,明代人。
10.辛丰朱氏,始迁祖朱寿四,字长庚,号长南,朱熹裔孙,宋代迁丹徒辛丰,名其地曰新安里,以不忘祖地。
11.辛丰河达朱氏,始迁祖朱寿九,朱熹裔孙,元代由江西鄱阳抵达辛丰润河之东,留居于此,取名河达村。
12.润东当江沙朱锡巷朱氏,始迁祖朱嘉昌,行太一,朱熹八世孙,元至正间因贸易当江沙,自婺源家于西小岸,生四子:通一、通二、通三、通四,通三支后裔迁江浦,其余三支分居德兴洲、永安洲、太平洲。六世孙朱锡由贡元官孝感县教谕,人称其地为朱锡巷。
13. 润南凌塘朱氏,始迁祖朱清二,朱熹裔孙。父朱寿一,熹九世孙,镇守润城,生子二:清一、清二,清一袭父职,清二隐于塔山之南,为凌塘朱氏始迁祖。
14.云阳伍戍朱氏,始迁祖朱鹤鸣,字九皋,行亨六,归安(今湖州)人,朱熹八世孙,元末因官自归安竹墩移居丹阳伍戍(地在今访仙镇),至十一世衍为八房。
15.云阳朱氏,这支朱氏以朱熹之子朱塾为一世祖。始迁祖朱完,塾十三世孙,字以成,号南溪,迁云阳榨溪。
16.丹阳九灵山朱氏,始迁祖朱天然,名世昌,号靖庵,世居汴梁,官居至御史中丞,宋室南渡时,卜居云阳九灵山,越五世,后裔分居嘉山北四里冈东、冈西,号称东朱、西朱。
17.润南横塘朱氏,始迁祖朱日昊,元代人,谱称朱熹五世孙,世居婺源,因贸易江湖,游玩花山,遂置别业于兹。
18.云阳曾港朱氏,始迁祖朱天珍,字宝德,熹七世孙,元延祐年间以贡士授丹徒学正,迁云阳曾港。
19.丹阳吕城青龙桥朱氏,这支朱氏也自称朱熹之后,熹七世孙朱富六,名简,字聿修,元末贸易迁毗陵宋墩,子朱官,字上卿,号凤冈,元末再迁丹阳吕城青龙桥,为此支始迁祖,四世后分为大房、二房、三房三分。
20.丹阳曹巷朱氏,这支朱氏也自称朱熹之后,熹六世孙朱焕,字文尧,行丙十五,自建安迁丹阳司徒曹巷,后裔衍为东、中、西三分。
21.句容古隍朱氏,始迁祖朱万七,朱熹七世孙,南宋时自润之铁炉村卜居句容来苏乡之古隍。十四世存九、存十兄弟迁居云阳观东,为观东东、西二分支祖。
22.句容斗门朱氏,始迁祖朱明二,元时迁句容斗门,七世孙朱孔阳,移家上元(今南京江宁区)杨留村。
23.句容朱巷朱氏,始迁祖朱一九,原籍徐州沛县,宋室南渡时迁句容,始居上容乡,继迁通德乡朱巷村(今属郭庄),其中一支迁濠州钟离(今安徽凤阳东北),明太祖朱元璋即出自这支朱氏。
24.句容白茅庄朱氏,这支朱氏也尊朱熹始祖,熹五世孙朱柟,迁句曲剑塘(今钤塘),十五孙朱秫迁白茅庄。
朱姓小档案
朱
朱姓是全国第十四大姓,超过1800万人姓朱,约占全国人口的1.29%;
朱姓是江苏第七大姓,全省朱姓人口将近230万,约占全省总人口2.74%;
朱姓是镇江第四大姓,全市超过11万人姓朱,约占全市人口3.44%。
镇江朱姓名人
朱栋隆
明代医学家,字子吉,号春海,别号瓶城子,丹阳人,幼习举子业,有文名,后以母病,刻意学医,遍读医书,长于痘疹,撰有《痘疹不求人》《四海同春》等,其整理的医学成果为后世战胜天花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朱献醇
清代官吏、学者,原名朝幹,字亮工,号鹤湄,句容人,少聪慧,八岁能文,顺治十一年乡试第一,任射洪知县,为官清廉,后因病归里,居乡以刚直闻,治家严谨,著有《亮工文稿》《家训》。
朱梓
清代学者,字梅溪,丹徒人,博学好古,诗文俱佳,编有《宋元明诗三百首》,著有《聘棠馆诗文》等。
朱镳
清代书法家,字竹楼,丹徒人,书法初学颜鲁公,中年后肆力于米芾笔法,得其神味,与王文治齐名。孙朱龙光,清道光十五年进士,亦善书法。
朱惺公
近代社会活动家、爱国记者,原名松庐,丹阳人,出身贫寒,早年以当店员谋生,业余自学写作,先后任《浙江商报》《大美晚报》副刊编辑,宣传抗日爱国,遭敌伪恐吓,不为所动,终被汪伪特务枪杀,为上海“孤岛时期”最早殉国的一位爱国记者。
镇江朱姓历代涌现的名人不少。明清两代,镇江朱姓有进士10人,位居第8位。《镇江人物辞典》收录朱姓人物100多人。
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